活动动态
康庄山水画•开一代画水新风
发布人:管理者   发布时间:2013/05/17    浏览次数:1279    

 

——康庄先生畅谈“脑子进水的感觉真好”
 
      第一次对水产生敬畏是二十几岁时一次夜游。连续几场暴雨过后,天气格外清爽。泰山道中秋风飒飒,头顶一轮明月,脚下乱世溪流,雨后山涧藏在树丛和岩石深处的谷底,奔雷般轰鸣,发出震天动地的巨响。猛抬头,扇子崖周围的干仞绝壁之上,银河倒?,白练飞舞,矫若游龙,势若虹电,在黝黑的山崖衬托下霓光四射,白亮耀眼。那种万籁合鸣、涤荡天地、夺魂摄魄的震撼,难以言表。脑子进水的感觉真好。使我对水的痴迷终生不渝。
 
      据说孔子也是个“水痴”,有一天他老人家正登山临水,子贡问他:“君子见大水必观焉,何也?”孔子曰:“夫水者,君子比德焉。”接着他说:水普遍而无私的给与万物,“似德”;所到之处就有生命成长,“似仁”;它向下流去,曲折循其理,“似义”;“浅者流行,深者不测,似智”其赴百仞之谷不疑,似勇;不清以入,鲜洁以出,似善化;至理必平,似正;其万折必东,似意。”孔子不愧的大圣人,一张嘴,把水人格化了,而且上升到美学、哲学的理论高度。在他眼里,君子必备的仁、义、智、勇,所有美德,水都齐了。另一位“大水痴”是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,他说:“水,由于它的开关而显出美。辽阔的、一如平镜的、宁静的水在我们心里产生宏伟的印象。奔腾的瀑布,它的气势的令人震惊的,它的奇怪突出的形相也是令人神往的。水,还由于它的灿烂的透明,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;水把周围的一切如花的反映出来,把这一切屈曲的摇曳着……”
 
      水的美在于它晶莹明澈、素淡清辉的品质,在于它给万物带来生机的灵秀之气,在于它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运动形态。水有形又无形,随处变态,难以尽名,山势地貌诸多因素造就了它令观者洞骇,心荡目摇的不同形状。自古以来画家诗人对水的礼赞搜尽了所有词汇和语言,终究无穷尽水之神奇。
 
      古代山水画家认为,水性至柔,却有着排山穿石、力破千岩万壑的刚性。故在山水画论中有“石为山之骨,水为石之骨”的说法。就泉瀑画法而言,古人还总结出叠、隐、?、平、细、露,诸多技巧。宋代刘、李、马、夏,元代黄公望、黄鹤山樵都是画水高手。可惜易水为主题的作品今天难得一见了。
 
      二十多年前,山东美术出版社曾出版过我写的一本小册子《水的画法》。或许那时谈画水的技法问题还很浮浅。近年来走的地方多了起来,每临大水,每临千古涌流的生命之源,仍难抑长吼一声的冲动和解衣磅礴的激情。脑子进水的感觉真的很好,总想把洗耳、洗心、洗尘、洗魂的心境在创作过程中,淋漓尽致的释放。这需要不断否定自己一些固有的成法,寻找到一个全新的突破口。我不知是否找到了,但在努力去做。这本画册中大部分作品是今春以来玩命画的,作为对水的画法一种新的探索是一阶段性小结。濯足万古流,涉水溯源去,希望明年此时我又能画出几张,那怕一张也行,自己满意的画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 
      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,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,山高水远,山静水动,蕴涵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,人们由此而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念。  
 
      庄子是从哲学上最早打开人与自热之间屏障的先知,所谓“智者乐水,仁者爱山”,人开始与天地精神来往。游山玩水,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爱好,也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联结自然与文化的方式。 
 
      到了魏晋六朝,玄学进一步促进了山水观念的转换,人们并不十分关注山水所画之象,而是重视山水所蕴之道,即为“以形媚道”,“与道为一”。崇尚澄坏清明的魏晋圣贤,如嵇康、阮籍等人,发明了“卧游”山水的方式,促进了山水诗、山水画的独立与发展。宗炳更提出了“应目会心”,“应目感神”,“神超理得”的视觉理念,对中国早期山水画作出了具有本质意义的界定。因此,山水引入了人的精神,扩展了人的生活理念,提升了人的品格境界,并得以“披图幽对”,“坐究四荒”,“神飞扬”而“思浩荡”。 
 
      唐代吴道子及李思训、李昭道父子的“山水之变”,其本质是在追求山水精神的同时着力表现山水的意境。而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则提出了山水意境的一个准则——画中有诗。他一方面“承前”,为当时中国山水画之集大成者,一方面“启后”,开启五代董源等人的水墨风格,成为“南宗”之祖。荆浩、关仝构造了五代山水体系,以“笔愈简而气愈壮,景愈少而意愈长”的美学观点,影响了北宋山水的发展。 
 
      宋代山水画表现了画家对自然的画理与画法的探求,通过自然变化透视社会的变革,并关注人在山水中的地位,多以论道、访友、寻幽、游乐为题材的山居图、行旅图等方式,寄情山水,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。李成、范宽所画雪景、寒林、行旅诸图,创造了中国山水画永恒的主题。王诜、郭熙、许道宁、米芾、米友仁等亦各具特点,把北宋山水推向一个历史的高峰。 
 
      南宋山水画与北宋迥异,多以一角一隅之山水、小情小景之意境布局结构,如马远被称作“马一角”,夏圭被称作“夏半边”,创造了山水画构图新范式。 
 
      元代山水画基本上以赵孟府和“元四家”为代表,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个人风格和画法,同时也推动水墨山水的形成与发展,标志着山水画的一个新的高峰,对后世影响极大。同时因为纸本的广泛应用,水墨的多种技巧得到了超乎绢本的发展,这种绘画材质的变化带来了画风的变化。元代山水那种高古荒寒,无人之境,如倪瓒等人的作品,更是突显了山水画所能达到的纯粹精神与境界。 
 
      明代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。画派林立,画人无数,如“浙派”“吴门派”、“华亭派”等等,《名画录》载有山水画家四百多人。浙派代表画家有戴进、吴伟、张路、汪肇、朱邦、蓝瑛等人。他们取法马远、夏圭,大多采用方笔,粗率顿挫,萧疏苍劲。而以沈周、文徽明、唐寅、仇英为代表的吴门派则从董源、范宽入手,兼及王蒙、吴镇,用笔多细长挺秀、清丽典雅、灵逸生动,书卷气浓。以董其昌为领袖的华亭派,墨色清淡,古雅秀娟,在理论上,董其昌也极有建树,提出“南北宋”学说。 
 
      清代山水画亦多姿多彩,四王、四僧、新安画派、金陵画派、虞山画派、娄东画派、扬州画派、京江画派、海上画派等如八仙过海,各显其长。在朝画家与在野画家或摹古,或革新,以不同的风格丰富了清代山水画坛。 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摘自康庄《山水画技法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