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画 > 栾明贤

 

       1948年生于青岛,曾在多门艺术领域中实践与探索,后对中国书画用功尤勤并得到著名书画家魏启后先生的精心指导。作品洒脱率真、古中求新,多次参加省级、全国、出国展览并获奖,书法作品五次获得山东省一等奖。入展「祖国颂国际书法大展」、「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」、「首届全国书画小品展」、「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览」等。作品及简介收入《中国书法家作品集》、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》、《山东省五十年美术书法精品集》等多部典籍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。出版多种书画集,2004年获政府奖;山东省泰山艺术奖。2006年应人民日报邀请参加中国书画名家采风暨精品书画展。2008年获得教育部艺委会书法指导二等奖。曾任山东省直机关美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、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山东画院高级画师首批院聘画家、山东省书画学会学术委员、山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画院名誉院长。山东当代书画摄影艺术交流中心艺术顾问、高级画师。

 

洒脱率真  古中求新

 魏启后

明贤书法结集,要我作序,我为他近年来的进步感到高兴,且能从他的实践中验证我的一些看法,故乐之为序。

明贤最初给我留下印象是他的临帖,十多年前,他把临写米芾的苕溪诗帖寄给我,希望我能指导他的书法,临帖使我感到震惊。我在给他的回信中有“尊书颇精彩,理解笔意尚能表现到如此得当程度,今之学书者不可多得矣”的评语。后来他常提及这封信对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影响。

书法作为一门艺术,学书之初就应该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和习惯手法,排斥矫揉造作,低级趣味和庸俗之风,一些人将传统的书法看成僵死的,还有一部分人将古代低水平的书法作品,当成正统而盲目崇拜,都会重复传统和不理解传统,我既反对保守又反对背离传统之道。

明贤在多年的学书中,坚持对古代优秀墨迹的学习和理解,他从唐碑入手,行草由宋人上追晋人,除以“二王”为宗外,对古代功才兼备的书家心追手摹,并临边历代碑帖名迹,从多方面来丰富自己。他的临帖注重形神,但不拘泥。如他林写的楼兰残纸,用笔果断,点画精到,有王羲之姨母帖之风神,对苏、米诸帖在用笔、节奏、气息上皆取其所长表现到位,极富神韵。他临写的董其昌草书卷深得董书灵动雅洁之风韵而宽松雍容或过之,都说明临习中的主动性,其临帖观察之深,落笔之雅,在同行中颇为难得,显示了他的天赋和勤奋。

明贤的自运作品,总体面貌洒脱率真,古中求新,有一种自然的美,主要表现在两个力面:一个是用笔轻健,结字求简,其跌宕和流畅处在章法中常常表现出一种随笔所致的自然行为,整体气韵生动。第二个是主观随意性强,他的作品可从优秀墨迹中盔其渊源,但却是自己对审美情趣的选择,并力求变化。从传统的衔接里面来理解比较深层次的内涵。体现了以韵致见长,形神为主的特点。由于他本人曾对中西绘画、摄影、音乐等方面都下过很大功夫,所以能将诸多的审美带到书法创作中去,面目也呈多样,他的山水和花卉以书法入画,格调清新,不入俗流。由此可以看出他创作中两方面的来源:一是优秀传统中的融会贯通,另一方面是多门艺术实践的启迪。

我一直认为:书法创作的合理过程,应该随着作者人格上的不断完善,随着对美的规律的不断发现和书法技巧的严格训练,而逐步形成了自己潜意识,创作正式潜意识的自然流露。在今天看来,书法创作中坚持集古到自运,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学书途径。优秀传统基础上积累,有利于激发创作潜能,发挥想象,因而更张扬个性。同时,高雅的艺术从来都是和优秀人文精神紧密相连,为搞好一门艺术,必须同多方面文学艺术水平相融合,艺术才能精进,因而我赞成明贤的艺术实践。

依我看,他的成功最终体现在对艺术态度的真诚。心情恬淡、不图虚名、甘于寂寞,须知这是真善美的内在要求,是同书法艺术本源性的要求一致的。一个搞艺术的人不可过分计较名利,艺术家只有获得自然、真实,作品才有厚度,达到艺术上的真实,明贤是继承传统文人书画基础上自学成才的书画家,近年来其作品在各类展览中展出获奖并引起社会上的关注,是与他的思想情操和艺术修养分不开的。

明贤正置中年,精力充沛,凭他现在的思路和做法,我深信只要他不懈的努力并从更为成熟、更有深度、更具个性上下些功夫,他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。奉献社会利人民。

是为序

 
 

 

 寓古于今 灵动清新——栾明贤书法作品赏析    

 

  张春霖

   2002年12月,笔者参加《齐鲁风采书画展》,栾明贤先生的名字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这次展览的作品汇集成册,书中为栾明贤书写评论的,是书界德高望重的书法家魏启后老先生。多年以后,数次与栾明贤先生小聚,再细细品味其新添的佳作,有一种时光飞逝,往事如昨,视觉却被一次次刷新的爽悦之感 

 

    感受之一:入帛出简,逸趣盎然。书法的研习,讲究“写进去”与“写出来”。写进去即为“入”,入则用笔结字,妙合古人;写出来即为“出”,出则脱胎换骨,独具风神。写进去容易,写出来难,这也是评鉴一个书法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。唐人释桠西《论书》有云:“凡书通即变。王(羲之)变白云体,欧(阳询)变右军体,柳(公权)变欧阳体,永禅师、褚遂良、颜真卿、李邕、虞世南等,并得书中法,后皆自变其体,以传后世,俱得垂名,若执法不变,纵能入石三分,亦被号为书奴,终非自立之体。是书家之大要。”鉴赏明贤先生的书法作品,看得出他对远古帛书、汉简的心追手摹,用功颇深。点画之间流溢着淳厚的古风,扎实的功底轻松地破解了“写进去”的悬念。同时,其在帛书、简书作品中用笔的提、转,结字的映带之间透露着一些细微处的改变,这些变化使其书作在整体上洋溢着古雅风韵的同时,字里行间还跳动着一种轻松与灵俏的清新逸趣,勃勃生机中呈现着写出来的明显特点。让人产生盎然逸趣,风神独具的感叹,实属必然。

 

感受之二:取意取韵,潇散传神。书法家对于书法风格的取向,往往昭示着其自身的性格和内在的文化素养。清代书法家周星莲在《临池管见》中明确提出:“晋人取韵,唐人取法,宋人取意,人皆知之。吾谓晋书如仙,唐书如圣,宋书如豪杰。学书者从此分门别户,落笔时方有宗旨。”明贤先生的书法虽然不失唐人的法度、规矩,但是,他在书风取向上,汲取晋、宋书家韵味的清新洒脱的特点更为明显。如果说他的书法风格蕴含着东晋“二王”、宋代米芾的《值雨帖》、《中秋诗帖》等墨迹风骨的话,那么感受其书作传递出的明代王铎的《高适诗卷》;董其昌的《酒德颂》等墨迹的潇散俊逸之美,则让人感到尤为传神和亲切。在这样的层面上,还能感受到明贤先生在书法风格上强烈的求新意识,其草书的内容尽可能的回避了生僻怪异的写法,力求便于认读,让学习者、欣赏者在读懂其书写内容的基础上,迅速进入体会其书写风格与内容是否贴切的环节,实现书法家与观赏者心与神的交流,这应该是他的又一精明之处吧。不仅如此,他的书法作品中除了传统的诗词歌赋等内容之外,还常常出现一些当代社会精英,乃至外国名人充满正能量催人向上的名句箴言,使书法作品在形式及内容上平添了更多的活泼与新意。

 

感受之三:以动入静,水流云行。在不久前的一次聚会时,不少朋友带来了自己的书法新作,相互切磋,交流心得。在朋友们的盛情相邀下,明贤先生答应现场书写一幅二十米的长卷,而他在书写前调节心境状态的方式却有其独到之处。东汉书法家蔡邕在其《笔论》中指出:“夫书,先默坐静思,随意所适,言不出口,气不盈息,沉密神采,如对至尊,则书无不善矣”。这是古代书法家书写时,将精神放松入静的一种常用的方式。因为,书写者在这种相对轻松的状态下,书作出现精品的几率更高。而明贤先生书写前的入静方式,真的让人感到心境潇洒,自由如风:随着轻轻的江南曲乐的飘过,二十米的长卷在案几上缓缓展开,一个抑扬顿挫、颇有磁性的男声开始低低地吟诵着唐代诗人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此时,明贤先生笔下《春江花月夜》诗句的草书墨迹已经跃然游走在白润的宣纸之上。伴随着乐曲与诵读节奏的变化,明贤先生提、按、顿、挫的笔触呈现着轻、重、疾、缓的转换,锋杪划过处,珠玑乱落;随手变化间,一纸云烟。燥润相应,一气呵成,无一笔闪失,无一字不精。此等场面,令人眼前豁然一亮,精神为之一振。